缺鐵性貧血:香港常見類型,成因、症狀與治療詳解

日期:2025-05-19 作者:Gloria

貧血檢查,貧血檢查香港,貧血檢測

什麼是缺鐵性貧血?

缺鐵性貧血是一種因體內鐵質不足而導致的貧血類型,屬於香港最常見的營養缺乏症之一。鐵質是製造血紅蛋白的重要原料,當鐵質儲備耗盡時,紅血球無法正常攜帶氧氣,進而引發一系列症狀。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數據,約15-20%的育齡女性及5-10%的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鐵問題,其中部分會發展為貧血。

香港作為國際都市,飲食文化多元,但快餐文化盛行與節食風潮可能導致鐵質攝取不足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素食者、長期服用制酸劑者及消化道疾病患者更是高風險群體。要確診缺鐵性貧血,需進行專業的貧血檢查,包括血液常規和鐵質代謝檢測。

  • 血紅蛋白標準值:男性<13 g/dL、女性<12 g/dL可初步判斷為貧血
  • 鐵蛋白指標:低於15 μg/L強烈提示缺鐵狀態

缺鐵性貧血的成因

造成缺鐵性貧血的原因主要可分為三大類,香港居民需特別關注以下風險因素:

鐵質攝取不足

香港人工作繁忙,常依賴外食,而茶餐廳餐點多含抑制鐵吸收的植酸(如奶茶配餐)。下列常見飲食問題會加劇缺鐵風險:

飲食類型 鐵吸收率 改善建議
純素食 2-10% 搭配維生素C食物
高鈣飲食 降低50% 避免與鐵劑同服

鐵質流失過多

香港女性平均月經量較大(>80ml/周期)是重要誘因。此外,隱性消化道出血常被忽略,如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(NSAIDs)導致的胃黏膜損傷。建議有黑便症狀者立即進行貧血檢測與腸胃鏡檢查。

缺鐵性貧血的症狀

初期症狀易被誤認為工作壓力大,香港患者常拖到血紅蛋白<9 g/dL才就醫。典型表現包括:

  • 缺氧症狀:爬樓梯氣喘、午後極度疲倦
  • 代償反應:心悸、耳鳴(心臟代償性加速)
  • 特殊體徵:匙狀甲(koilonychia)、嘴角炎

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兒童會出現異食癖(pica),如嗜食冰塊、泥土等,這是缺鐵的特異性表現。若發現相關症狀,應儘早安排貧血檢查香港醫療機構提供的完整評估。

如何診斷缺鐵性貧血?

香港公立醫院與私家診所普遍採用階梯式診斷流程:

  1. 全血細胞計數(CBC):觀察平均紅血球體積(MCV)<80 fL、平均血紅蛋白量(MCH)<27 pg
  2. 鐵代謝四項:包括血清鐵(↓)、鐵蛋白(↓↓)、總鐵結合力(↑)、轉鐵蛋白飽和度(<16%)
  3. 病因排查:糞便潛血、婦科超聲波等

香港部分體檢中心提供「鐵質代謝套餐」,約600-1200港幣,包含所有關鍵指標。需注意抽血前48小時應避免服用鐵劑,以免影響結果。

缺鐵性貧血的治療

香港醫管局建議的標準治療方案為:

鐵劑補充

口服硫酸亞鐵(Ferrous sulfate)是首選,常見品牌如菲普利(Fefol)。注意事項:

  • 空腹服用吸收率佳,但腸胃不適者可改飯後
  • 需持續補充3-6個月以補足儲備鐵
  • 靜脈注射適用於嚴重貧血(Hb<7 g/dL)或口服不耐受者

飲食調整

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推薦的富鐵食物包括:

  • 動物性:蠔(7.2mg/100g)、牛後腿肉(3.1mg)
  • 植物性:紅腰豆(5mg)、黑芝麻(7.8mg)

香港缺鐵性貧血治療資源

就醫管道選擇:

  • 公立醫院:輪候血液科約8-12週,但藥費低廉
  • 私家診所:當日可做貧血檢查香港全套,收費約1500-3000港幣
  • 藥房:屈臣氏等連鎖藥房可購鐵劑,但需藥劑師指導

預防缺鐵性貧血

針對香港生活型態的預防策略:

  • 育齡女性每2年做一次貧血檢測
  • 茹素者每日補充100mg維生素C提升鐵吸收
  • 嬰幼兒應選擇強化鐵質的配方奶粉

香港衛生署「健康飲食金字塔」特別標註鐵質需求,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取量為男性8mg、女性18mg(停經後8mg)。高風險群體可考慮使用鐵質補充劑,但需經醫生評估。